
人们在第十五届全运会香港赛区外参加体验活动。本报记者冯学智拍摄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成人排球比赛的运动员们。本报记者孔清源拍摄了第十五届全运会游泳项目男子100米蝶泳决赛中的运动员们。本报记者江雨诗拍摄第十五届全运会铁人三项混合赛接力运动员。本报记者 王亮 摄 下午,香港九龙城何文田体育场人潮涌动,前来观看比赛直播的市民络绎不绝;晚上,启德体育公园的精彩活动落下帷幕,志愿者们在观众面前排成五人高高的队伍离开体育场……“第十五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,这不仅是一次创新实践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,精心准备,确保赛事顺利开展。深圳湾黎明时分,海风微凉。11月15日,全运史上首场跨境马拉松拉开帷幕,跑者穿越深港两地,感受大湾区共同发展的脉搏。为确保赛事顺利开展,香港在赛前做了充足的准备:反复优化航线,保障城市正常运行,用科技手段让“零延误、零接触、零等待”通关成为现实……本次全运会,香港赛区共举办8项竞赛项目和1项群众性活动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罗树培表示。为贯彻“简单、安全、刺激”的比赛要求,香港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,以维港两岸的城市景观为比赛的“背景板”。“在中环乘坐摩天轮的感觉太特别了!”11月16日,铁人三项比赛在中环海滨结束,冲过终点线后,运动员争相与铁人三项合影留念。香港赛马会全力做好赛事服务,全运会香港赛马会首次组建跨境兽医队伍并实施临时跨境培训制度,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项盛事。e 优秀,为运动员和马匹提供了极好的条件。经过十五届全运会的经验,香港在赛事组织、城市协调、技术保障等方面的综合办赛能力不断提升。 “香港未来更有信心举办大型国际MGA体育赛事。”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先生表示。兴奋感正在减弱,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。从香港岛向九龙望去,启德体育公园的主体育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。启德体育公园主场地自今年3月启用以来,已迎来数百万观众,体现了经济“加速”的势头。香港体育。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,启德体育公园举办了3项比赛项目和1项群众活动,成为香港主要比赛场地之一。场馆设施灯光、音响、承压结构等方面均先进,达到国际领先赛事标准。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等重大赛事的举办,香港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。罗树培介绍,香港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体育事业发展,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教育和发展。 2024年至2025年,香港用于体育发展的预算开支约为79亿港元,是10年前的两倍。第十五届全运会带动了对体育教练、裁判、运动医学、赛事运营等人才的需求,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体育的专业化、产业化水平。展望未来,香港特区政府计划采取财政激励措施,吸引更多国际体育组织落户香港;香港旅游发展局积极与他们联络,努力吸引更多国际活动在香港举行。城市活力升温,经济引擎咆哮。十五运期间,地铁、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身穿纪念运动衫的乘客;热门商圈人头攒动,延长营业时间后餐厅依然难找;文创产品商店纷纷推出“十五运专享”纪念品,工作人员忙碌……大赛带动效应显着,香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,形成良性循环。奋勇争先,家国情谊团结。 11月14日晚,在启德体育公园主球场,男子橄榄球决赛即全国决赛热烈上演。终场哨声吹响,比分定格在26:19。香港队夺得金牌第一次获得奖牌,全场一片哗然。这是香港代表团在第十五届全运会上获得的第四枚金牌,也是首枚在本土夺得的金牌,为香港体育史上增添了光彩。 “这太神奇了!”香港市民林雨绮在看台上不断鼓掌,她的两个孩子也大声欢呼。林语熙说:“希望这一刻对孩子们来说是美好的回忆,希望他们能从中学会奋斗、坚持。”香港运动员裴俊龙在帆船比赛中获得第一名,石贝在自由泳比赛中获得金牌,李思义在公路自行车比赛中获得冠军。再次夺得比赛冠军……“香港作为这项全国运动会的东道主之一,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接触各种体育运动的机会,也增强了我们对建设大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,凝聚了家国情怀。”陈先生,香港公民禅,感慨地说。无论是跨越粤港澳的公路自行车个人赛,还是跨越深港的马拉松,运动员们回归蓬勃发展的大湾区,让“工作”变得更加具体。今年香港全国体育日的主题是“全民运动,支援全运”。市民希望在社区、公园、体育场馆体验全运会、残奥会,有所收获。经历了击剑、乒乓球等项目后,香港青年沈杰源表示,通过各种措施,十五运会的氛围更加浓厚,全民健身的热情更加强烈。怀着同一个梦想,实现同一个目标,我们共同创造辉煌。体育成为桥梁和纽带,促进团结发展,助力香港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编辑:郑建龙